清代藏书家陈鳣资源库

丁延峰《海源阁宋本“四经四史”叙录 》

摘  要:海源阁所藏十三种宋刻本“四经四史”,不仅是海源阁藏书之甲观,亦为海内诸多藏书家之冠冕。这些宋本大多保存如今,本文系统的钩稽和探讨了它们的版刻情况。

关键词:海源阁;宋本;四经四史

 

杨氏海源阁以其收藏宏富精善而被誉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,又因收藏宋元佳椠极多而有“南瞿北杨”之誉。在海源阁所藏二百多种宋元善本中,最为令人称道的是“四经四史”。海源阁第二世主人杨绍和于《楹书隅录》(以下省称为《隅录》)卷二宋蔡琪家塾刻本《汉书》题云:“昔王弇州《跋》自藏《汉书》云:‘余生平所购《周易》、《礼经》、《毛诗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、《三国志》、《唐书》之类,过二千余卷,皆宋本精绝。最后班、范二《汉书》尤为诸本之冠,桑皮纸,匀洁如玉,四旁宽广,字大者如钱,绝有欧、柳笔法,细书丝发肤致,墨色清纯,奚潘流沈。盖自真宗朝刻之秘阁,特赐两府,而其人亦自宝惜,四百年而手若未触者。’今证之此本,正无毫发异,重规迭矩,洵足熴耀前辉。而《周易》、《礼经》、《毛诗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之属,余斋亦皆有宋本,卷且过之,琅环之福为何如乎?”可见能够藏有如此之多的精善之本,亦令杨氏足以称傲。杨绍和又于《隅录》卷二宋本《后汉书》题云:“以四经四史斋所藏者为甲观。”杨氏是将其以自己藏书中的最佳者视之的。杨氏还以专室“四经四史斋”藏弆之,并刻有“四经四史之斋”白文长方印、“古东郡四经四史斋”朱文方印两印以示纪念。学者、藏书家对此亦有过高度评价,如傅增湘在《海源阁藏书纪略》中云:“综名家论定观之,是海源阁藏书为海内之甲观,而四经四史又海源阁中之甲观矣。”董康云:“四经四史,卓然为诸藏书家冠冕。”[1]叶昌炽云:“四经四史同一斋,望洋向若叹无涯。”[2]所以“四经四史”不仅是海源阁藏书中最为精善之本,也是诸多藏书家藏书之翘楚。“四经四史”共有宋本十三种(其中一种为明本,杨氏误为宋本)这些善本至今有不少已为孤本,设非杨氏几代人刻意搜求,或许早已永失人间。为对海源阁所藏最为精华之善本有一个大概了解,笔者借对海源阁作专题研究之际,将其叙录于兹,并祈方家指正。

1、《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》二十卷(存十一卷)《图谱》一卷  (汉)毛苌传,(汉)郑玄笺,(唐)陆德明释文。宋刻本。(清)陈鳣跋。《隅录》卷一著录。“四经四史”之郑笺《毛诗》之一。半页十行十八字(以下均为半页),小字双行二十四字,细黑口,左右双边,双鱼尾,耳记篇名。杨氏购得该书时为全帙,咸丰十一年遭乱时,第十二卷以下皆焚失。原本卷末有陈鳣跋和吴骞跋,亦不存。其后杨氏从别下斋刻本《经籍跋文》中复补陈跋于卷尾,而吴跋则莫由补焉。关于此书的版本面貌,陈鳣《跋》颇详:“首题: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卷第一;次低二格题:唐国子监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吴县开国男陆德明释文附;又次顶格: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一;又次低一格:夹注释文;后接:《毛诗·国风》,夹注释文;接:郑氏《笺》,加注释文;次提行:关雎,后妃之德也。每叶二十行十八字。凡重言、重意、互注俱用规识。凡《释文》与《传》、《笺》相连,不加识别,与家藏宋本《尚书》体例略同……《经义考》载有宋刻《纂图互注毛诗》,当即此本。惟彼前有《毛诗举要》二十五图,此但存《毛诗图谱》,并不知何人所刻。宋时各经、诸子,皆有重言重意,盖经生帖括之书。此本刻画工整,纸墨精良,且原于监本,斯为可贵。审其避讳,慎字缺笔,敦字则否,殆是孝宗时刻者。因校对素所肄业之本。经文……《传》、《笺》之足证今本之误处尤多。”此本避讳极谨,凡遇玄、匡、贞、慎等字皆缺末笔,而敦字则不避。南宋孝宗赵眘之“眘”之异体字为“慎”,避“慎”字,而光宗赵惇之讳字“敦”不避,说明此书当刻于孝宗一朝。谓“监本”者,指南北宋国子监刻本,但有的是经国子监校勘后让地方开雕,或地方雕版后又版运国子监,由国子监再印,均称监本。因而,书中带有“监本”字样的并非都是国子监所刻,或许是地方刻本,如此本即是。李致忠云:“纸墨字迹、版式风貌,似都出自闽建。”[3]杨绍和题云“字画流美,纸墨亦佳,信为锓本之精者。”(《隅录》卷一)此本原为陈鳣藏,后归汪士钟,钤有“仲鱼图像”、“三十五峰园主人”诸印,汪氏书散出,归海源阁。1939年2月,杨敬夫以七百元售于周叔弢。今藏国家图书馆(以下省称为国图)。

国图还藏有另一《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》二十卷《图谱》一卷全本。该本与海源阁藏本有密切关系,原为士礼居故物,黄丕烈跋,劳健跋,周叔弢跋。荛翁于嘉庆十五年秋《跋》云:“内原缺第五至第七,计三卷。……今岁夏初,五柳主人从都中归,携有全部宋刻,行款正同,谓可藉以影抄补全,无如已许售海宁陈仲鱼,遂转向仲鱼借之,以了此愿。”荛翁所借陈仲鱼本其实就是海源阁藏本。嘉庆十五年夏,北京琉璃厂陶五柳从都中携此本归吴郡,并售予陈鳣。因是本行款与黄本同,故黄丕烈倩人影宋抄补所缺卷五、卷六、卷七。黄本后来亦归周叔弢。诸人都以为两本为同一版本,其实不然。弢翁曾详细比较两本后发现:“杨本与余本实非一刻,杨本《图谱》版心作‘诗谱’。误字:二卷一叶八行‘匪席’误‘匪石’;三卷十七叶八行‘市朱’误‘市宋’,余本皆改正。宋讳缺笔,杨本较谨严,余本或依翻雕也。惜杨本四周余纸短狭,比之余本宽阔相差甚远。”如弢翁所言,黄本可能是依据海源阁藏本翻刻的,在翻刻过程中,将原本错误予以纠正,因而黄本在文字准确程度上要优于海源阁本,但海源阁本在刊刻时间上又早于黄本,其版本价值自不待言。

……

11、《后汉书注》九十卷  (刘宋)范晔撰,(唐)李贤注,《志》三十卷,(晋)司马彪撰,(梁)刘昭注。宋王叔边刻本。(清)杨绍和跋。《隅录》卷二著录。“四经四史”之宋椠《后汉书》第一部。卷四十下配另一宋刻本。十三行,行二十三、四字不等,注文双行,行二十八字左右,细黑口,左右双边,双鱼尾,版心题“后汉纪”字。《目录》后有牌记“今求到刘博士《东汉刊误》续此书后印行”,又五行书牌“本家今将前后《汉书》精加校正,并写作大字锓板刊行,的无差错。收书英杰,伏望炳察。钱塘王叔边谨咨”。后隔三行题“武夷吴骥仲逸校正”。王叔边盖浙人而开书肆于建阳者。南宋初,福建建阳书坊雕版自淳熙以来比杭州还要发达,因而吸引不少浙籍刻工来此参加雕印工作,不少还开设了书肆,在麻沙、崇化众多的书坊中,王叔边一经堂,也称王叔边宅,就是从杭州迁来的为浙人在建阳开设的一个著名书肆。何焯校本《后汉书》记隆兴二年(1164)麻沙刘仲立本,亦有吴骥题款,可证王叔边《后汉书》确在建阳开雕。此本书体秀媚,字近瘦金体。纸墨版式纯系南宋初建本风格。傅增湘则谓“字体秀劲,与乾道蔡梦弼本《史记》相类,盖闽本之最佳者”[19]。杨绍和云:“先公得嘉定本班《书》后,尝欲更得范《书》善本以为之偶,而求之数年不遇。咸丰辛亥始获此本于吴门,亦南宋时刊,虽密行细字,视班《书》少异,而昔人所云纸润墨香,秀雅古劲,展卷便有惊人之处者,则同一精绝。且嘉定本范《书》《志》前删去刘宣卿注补本《序》,每卷仍首题宣城章怀衔名,极为何义门所诋,此本固无是也。”(《隅录》卷二)则是本之佳尤足称道。钤有汲古阁毛氏父子、季振宜、徐乾学、周良金诸家印记,又杨氏诸印,都三十余方,可见各家于此之器重。今藏国图。

12、《后汉书注》九十卷  (刘宋)范晔撰,(唐)李贤注,《志》三十卷,(晋)司马彪撰,(梁)刘昭注。宋刻元明递修本。《隅录》卷二著录。“四经四史”之宋椠《后汉书》第二部。十行十九字,注文二十五至二十八字,黑口。左右双边。关于此本之初刻,杨绍和云:“《藏书志》又云:卷末有‘右奉淳化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敕重校定刊正’一条,后列‘承奉郎守将作监丞直史馆赐绯鱼袋臣孙何、承奉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直集贤院赐绯鱼袋臣赵安仁’二行。此本卷末数页并《志》第十至十九均旧抄补,而标题行款殊不合,当据他刻录入,故无此衔名矣。又《潜研堂集·跋后汉书》云:‘此本虽多元大德九年补刊之页,尚是旧刻,于脁、敬、恒、征字皆阙末笔,而让、朂却不回避,知系嘉祐以前刊本,较之明本有宵壤之隔矣。’是钱氏亦以此本为北宋椠,因并记之。”淳化乃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年号,据讳字,则此本初刻应在北宋第四任皇帝仁宗以前,或据淳化五年刻本翻刻而致,如此,此本就是传世最早的刻本了。其后为元大德及元统年间修补,并明宣德、正统年间续修。《志》十至十九卷配清抄本。绍和又云:“昭文张氏《藏书志》载有北宋刊《后汉书》云:‘字画清朗,桓字、构字俱不缺笔,板心有大德九年、元统二年补刊字,盖北宋刊版,元代补修之本……’即此本也。但此本尚有注宣德、正统者,自是印时在后,又经明代续修矣。海宁陈氏《缀文》中所跋《后汉书》,亦即此本,特定为元翻宋板,则偶未审耳。盖自大德上溯元初,仅廿余年,若出元刻,不应已有补修也。”(《隅录》卷二)关于是本校刊之精审,陈鳣《跋》是书时,指出“斯可宝五”,所言甚是,文繁不录,可见《隅录》卷二杨绍和题识所引。该书由杨以增所购,钤有杨氏藏印多方。今藏国图。

……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[1] (清)董康:《〈楹书隅录〉跋》,《楹书隅录》初续编卷末,宣统二年董康补刻本。

 

[2] (清)叶昌炽:《藏书纪事诗·杨端勤以增》,《藏书纪事诗附补正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,页627。

[3] 李致忠:《〈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〉叙录》,《宋版书叙录》,北京: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版,页84。

[4] 李致忠:《〈毛诗诂训传〉叙录》,《宋版书叙录》,页90。

[5] 《中国版刻图录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,《叙录》,页22。

[6] 见《钦定历代职官表》卷六十八《宋代》部分,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。

[7] 李致忠:《〈周礼郑注〉叙录》,《宋版书叙录》,页106。

[8] 《藏园群书经眼录》卷一,北京:中华书局1983年版,页49。

[9] 《藏园群书经眼录》卷一,页51-52。

[10] 李致忠:宋本《礼记郑注》提要,《宋版书叙录》,页129。

[11] 贺次君:《史记书录》,北京: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,页79-80。

[12] 《藏园群书经眼录》卷三,页165-166。

[13] 贺次君:《史记书录》,页79。

[14] 张玉春:《〈史记〉版本研究》,北京: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,页212-215。

[15] (清)钱大昕:《十驾斋养新录》,《钱大昕全集》第七册,南京: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,页346。

[16] 《中国版刻图录》,叙录》,页36。

[17] 《〈史记〉版本研究》,北京: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,页199。

[18] 《中国版刻图录》,《叙录》,页38。

[19] 《藏园群书经眼录》卷三,页194。

[20] 《中国版刻图录》,《叙录》,页39。

[21] 《藏园群书经眼录》卷三,页203。

[22] 《藏园群书经眼录》卷三,页203。

[23] 《书目季刊》第33卷第1期,台湾中央图书馆编,2002年8月。

[24]  杨绍和:宋本《三国志》题识,《隅录》卷二,光绪二十年杨保彝刻本。

作者单位:国家图书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

 

(选自天一阁博物馆网站www.tianyige.com.cn)

电话:0573-89267512    地址:浙江省海宁市学林街60-62号(314400)    E-Mail:hnlib2007@163.com Copyright©2003-2024 hnlib.com 海宁市图书馆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