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海宁私家藏书出现鼎盛局面,无论以人数和影响计,都超过前之任何一代。就清代三百余年而论,纵向看,顺治、康熙、雍正三朝有査继佐、査慎行、查昇、马思赞等;乾隆、嘉庆时有周春、吴骞、陈鳣、许梿诸家;道光、咸丰以迄同治、光绪,管庭芬、蒋光煦、蒋光焴、马瀛、王国维紧踵其后,中间并无断层,造就了清代海宁灿烂的藏书文化。横向比较,清代海宁州属杭州府,据粗略统计,有事迹可考的藏书家,钱塘为六十八人(少数人至民国仍有藏书活动,以下各地均按此口径统计),仁和为五十八人,海宁为五十一人。海宁与钱塘、仁和相近,居第三。以今嘉兴地区分:嘉兴为三十四人(含秀水十四人),平湖十四人,桐乡十四人,海盐十八人,嘉善七人,石门四人。海宁则远超过今嘉兴所属各县(市),实居头筹。还有点值得注意的,清代海宁藏书家,所藏之书质量很高,如司马赞之道古楼、査慎行之得树楼、周春之著书斋、吴骞之拜经楼、陈鳣之向山阁、马瀛之汉晋斋、蒋光煦之别下斋、蒋光焴之衍芬草堂等皆是一代名楼,不仅在浙江,而且在全国亦有很高地位。我的看法是,清代海宁藏书,在浙江以至全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,值得特别注意。
清代海宁私家藏书的文化特征,据我的研究,至少有以下数点。
一、清代海宁私家藏书多为典型的学者型藏书家
……
陈鳣(一七五三——一八一七)嘉庆三年(一七九八)举人,精小学、史学、经学。
……
二、重收藏宋元旧本、精本,是浙江海宁藏书又一文化特征
宋元旧本以其接近历史原貌,加之刷印精美,讹字少,历为藏书家所重,及之明末因宋元旧本更益稀见,尤珍如拱璧。明藏书家毛晋为收藏善本,曾榜于门曰:“有以宋椠本至者,门内主人计叶酬钱,每叶出二佰;有以旧抄本至者,每叶出四十,有以时下善本至者,别家出一千,主人出一千二佰”(《汲古阁主人小传》)。毛晋的这一“千金市骨”举动,导致湖州书舶云集于常熟七里桥毛氏之门。及之清代,以宋元旧本益稀,收藏宋元旧本之风尤炽。清初海宁藏书家马思赞尝过龙山查氏,见其案头有宋椠《陆状元通鉴》,百计购之不得,后查氏谋葬其亲,所卜吉壤即马氏田,寒中得知,遂以十亩田易之,“抱书疾归”。乾嘉时吴县黄丕烈(荛圃)为重宋本书之代表人物,他自称“侫宋”,颜其藏书处称“百宋一廛”。海宁吴骞、陈鳣皆为丕烈之藏书良友,然于藏书一事则互较长短,吴骞闻丕烈有“百宋一廛”,遂题其藏书室为“千元十驾”以相匹敌,时人称美。蒋光煦《东湖丛记》曾谓:黄荛圃主政“百宋一廛”,吴兔床明经以“千元十驾”相敌,故老风流,令闻者眉飞色舞。黄丕烈闻听骞有“千元十驾”,在《荛圃藏书题识》卷六称:
余藏书处曰:“百宋一廛”,其时海昌吴槎客闻之,即自题其居曰“千元十驾”,盖吴亦藏书者,谓千部元板,遂及百部之宋板如驽马十驾耳。继后嘉定钱潜研先生著说部名曰《十驾斋养新录》即是,“十驾”之义,其字作“驾”。
唯其如此,丕烈对吴骞藏书精神亦甚感佩,曾有诗赠吴骞:
千元百宋竞相夸,引得吴人道是娃。我为嗜奇荒产业,君因勤学耗年华。
良朋隔世亡双璧,异地同心有几家。真个苏杭闻见广,艺林佳话遍天涯。
吴骞自称“千元十驾”,然其所藏宋本亦多,其中所藏宋版“临安三志”就是令人艳称宋之精品。据《拜经楼藏书题跋记》卷三所载:吴骞藏有宋本《咸淳临安志》九十五卷,此本系鲍廷博得之于平湖高氏,后归吴骞,为宋刻二十卷,影宋钞七十五卷,上有季沧苇图记,本徐氏传是楼旧藏。再加宋本《乾道临安志》钞本三卷,《淳祐临安志》钞本六卷,合共一百零四卷,曾自刻一印曰:“临安志百卷人家”以自诩。
清代杭州府收藏宋“临安三志”有三家,除仁和孙宗濂外,余则为海宁吴骞、陈鳣。陈鳣于嘉庆十四年(一八〇九)得《淳祐临安志》六卷,因此志《直斋书录解题》、《文献通考》、《宋史·艺文志》皆未著录,故更引人注目。鳣有跋文云:“近客吴中,有持书目来者,云平湖韩氏出售,中有《临安志》四册,因与黄君荛圃亟取观之,书凡六卷……其纪载至淳祐十一年止,避讳亦仅及理宗,其为《淳祐志》无疑……乃以厚价购之……遂与乾道、咸淳二志共藏,目为宋临安三志,并赋诗纪事。”:
偶从吴市购得宋《淳祐临安志》六卷,虽非全本,然自来著录家多未见,喜而有作,寄槎客先生。
输钱吴市得书夸,道是西施入馆娃。宋室江山存概梗,乡邦风物见繁华。
关心志乘亡全帙,屈指收藏又一家。况有嘉泰会稽本,赏奇差足慰生涯。
吴骞得鳣诗后,即有和作:
凤舞龙飞讵足夸,钱塘遗事失宫娃。天教南渡支残局,人想东京续梦华。
朱鸟歌成空有泪,冬青种后已无家。与君鼎足藏三志,天水犹悬碧海涯。
黄丕烈读到陈鳣诗及吴骞和诗,亦作诗和之助兴:
甄别奇书却自夸,秦娃未许混吴娃。阙疑向已无年号,微显今还识物华。
半壁河山存六卷,累朝兴废存三家。东南进取忘前鉴,空使宗臣泣海涯。
以上乾嘉时浙江三位藏书大家有关宋“临安三志”的诗文,概可见他们对宋元版书珍爱的程度。和黄丕烈、吴骞一样,陈鳣所藏宋本亦多。据钱泰吉云:
海昌陈简庄孝廉鳣,博学好古。尤喜收书。其所得诸经旧本,《周易注疏》则宋刻大字本十三卷,李氏《集解》则影宋嘉定本十卷,朱氏《本义》则宋咸淳吴革本十二卷。《尚书孔传》则宋婺刻巾箱本十二卷,蔡氏《集传》则宋刻本六卷。《毛诗传笺》则宋刻监本二十卷,《注疏》则元刻元印大字本二十卷。《周礼注》则宋小字本十二卷。《仪礼郑注》则明翻宋刻本十七卷。《礼记注》则宋淳熙刻本二十卷(原注:即张氏重刻本),《注疏》则宋刻本七十卷,陈氏《集说》则元文宗时建安郑明德刻本十六卷。《春秋经传集解》则明翻宋相台岳氏本三十卷(原注:简庄谓明翻刻有三本,此为最佳,不言何人所翻),《榖梁传》则照宋钞单行疏十二卷(原注:惜缺文公以前)。《论语音义》则影写北宋蜀大字本一卷。《孝经注》则桐乡金氏翔和书塾翻相台岳氏本一卷。《尔雅》则宋刻单疏本十卷。《孟子音义》则影写北宋蜀大字本二卷。《四书》则宋淳祐丙午泳泽书院刻《大学章句》一卷、《中庸章句》一卷、《论语集注》十卷、《孟子集注》十四卷。余来海昌,简庄已下世,所藏尽散,不知流传何所矣!
与吴骞、陈鳣同时,海宁盐官藏书家周春亦好收藏宋本书,周春藏书处有著书斋、礼陶斋。礼陶斋之得名,是因其藏有宋本《礼记》和宋本《陶靖节先生诗注》,故取两书首字以名其斋。后《礼记》流出,遂改颜“礼陶斋”为“宝陶斋”,及至《陶靖节先生诗注》售出,又改颜为“梦陶斋”,于此概见其对宋本陶诗的深厚感情。周春之得陶诗与失陶诗过程颇为曲折,富有戏剧性。
……
三、收藏范围扩大,除收藏典籍而外,兼藏金石碑帖、书画等等,形成一代风气
……
(二)吴骞书画碑帖收藏
吴骞所藏典籍及书画等,其挚友陈鳣知之最深。陈鳣《简庄文钞续编》卷一《愚谷文存· 序》称吴骞“筑拜经楼聚书数十万卷,丹黄甲乙,排列几筵”(按:陈鳣所言“数十万卷”之“十”恐是衍文。吴骞六十岁时与儿辈点书,成草木,自言“约可三四万卷,九千余册”,《海昌备志》称其所藏“不下五万卷”较为接近)。陈鳣又言其所藏除书而外,尚有“图绘、碑铭、鼎彝、剑戟、币布、圭璧、印章之属……充牣其中,皆辨其名物制度,稽其时代款识,著之谱录”。又《前尘梦影录》卷上云:拜经楼中“所藏碑帖、书籍、字画,因居住幽僻,未遭兵火劫……”据此亦可证明,吴骞所藏除典籍外,尚有碑帖、字画等。
……
(四)抄校刻并重,增益藏书,提升藏书质量,是清代海宁藏书家又一藏书文化特征
……
陈鳣亦喜抄书,与吴骞时有合作,其《经籍跋文》即为手写成编,道光八年(一八二八)春管庭芬购之于西吴书舫,后由蒋光煦刻入《别下斋丛书》。海宁路仲管庭芬为抄书名家,毕生所抄书不下数十百种,咸丰十年(一八六〇)避乱乡间,日以抄书为事,两年间所钞小品约七十余种。所抄《清绮斋藏书目》今国家图书馆列为善本。孙诒让曾作手跋云:“书既珍秘,又出海宁管芝湘手抄,故甚爱之。”
……
陈鳣亦毕生校书不辍。鳣长于经学,所撰《经籍跋文》即其校宋元旧本及影宋抄本等而成。鳣亦与吴骞共校以赏奇析疑,吴骞校《元珠密语》影宋写本,陈鳣后得吴氏抄,又“复为互勘一过”,考定“是唐实有《元珠》一书,而宋时所传者,疑为附托。……此本为吴氏拜经楼旧藏……知从宋版传抄,惟止十六卷,今以余所得本校之,则十一、十二两卷并而为一”。稍后之许梿亦精于校书,曾用十余年之力,校勘《笠泽丛书》而后刻之。
……
(选自《海宁图书馆百年诞辰之三海宁藏书文化研究》,海宁图书馆编,西泠印社出版社,2004年4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