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藏书家陈鳣资源库

陈伯良《赏玩紫砂壶的海宁名人》

紫砂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小型陶器,起源较早。据有关史料记载,北宋时的大诗人苏东坡在给学生授课时,就喜欢手捧紫砂壶,一边津津有味地品茗,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诵。北宋诗人梅尧臣就有“小石冷泉留早味,紫泥新品泛春华”的名句。但真正发展到鼎盛阶段,是在明、清时期。由于爱好的人多,对产品质量要求高,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制壶高手,所制的紫砂壶也从开始时的只有使用价值,一变而为同时可供欣赏把玩的艺术珍品。流风余韵所及,许多文人雅士也纷纷参加到赏壶、自己动手制壶或是特聘专家参加到制壶的队伍中来。在清代,海宁就有好几位名人,喜欢藏壶制壶。

吴骞是清代著名的学者、藏书家。他不仅收藏大量珍本古籍和金石书画,也特别喜爱紫砂壶。曾多次亲自到产地江苏宜兴,了解有关情况,并写了《阳羡名陶录》2卷和《续录》1卷。他认为“一壶一合,几与商彝周鼎并为赏鉴家所珍”,而他自己“欲访求遗器,破数十年之功,而所得者寥寥焉。”话虽这么说,实际上还是有所得的。一次在盐官安国寺六月廿九香市上,各式摊贩齐集时,他就买到了一把紫砂壶,上面刻有唐人诗句“云入西津一片明”,旁边有款署“孟臣刻”,这几个字都是褚遂良体的精美行书,壶的式样浑朴。“知孟臣亦大彬后一名手也”,他自然感到很得意。又有一次他去海盐访张廷济,张给他看一把时大彬所作的壶,并请吴骞作图题诗。吴骞写了一首七绝:“曾阅沧桑二百年,一时千载姓名传;从今位置清仪阁,活火清泉话夙缘。”

吴骞很欣赏陈鸣远的手艺,认为“国朝宜兴陈远,工制砂壶:形制款识,无不精妙。”“远字鸣远,号鹤峰,或称壶隐(陈鸣远亦署雀邨,或作石霞山人),挟其技以游四方,名人胜流,竞相延结,海宁则杨晚研、曹廉让诸公,尤所契赏,故至今遗器独多。”又称:“鸣远以一技之能问世,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,故其名尤噪。足迹所至,文人学士争相延揽。……海宁则陈氏、曹氏、马氏多有其手作,而杨中允交尤厚。”吴骞又称:“陈鸣远手制茶具雅致,余所见不下数十种……在吾乡与杨晚研太史最契。尝于吾师樊桐山房见一壶,款题‘丁卯上元为耑木先生制’。书法类晚研,殆太史为之捉刀耳!”吴骞认为:看字的笔迹,恐怕是太史代写的。

樊桐山房是清代海宁人朱琰的室名。朱琰,别号樊桐山人,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进士。他在乾隆三十二年(1767年)编写的《陶说》六卷,是中国陶瓷史重要专著之一。当代陶瓷专家宋伯胤认为,这是我国第一部陶瓷史的专著。

这里说的中允、太史、晚研、耑木,指的都是杨中讷,杨雍建之子。盐官镇人,字耑木,号晚研。康熙辛未进士,官至右中允。是明末大儒黄宗羲的弟子。曾参与编校《全唐诗》,精于书法。据李景康《阳羡砂壶图考》引经亨沐《鹤壶精舍纪事》记载,康熙二十五年(1686年),陈鸣远曾为杨中讷特制了一把紫砂壶“鹤壶”,上面钤有“壶隐”印记,后归经氏收藏,到清末1911年时“凡二百二十六年完好无缺”。但不知现在是否还在人间?

曹廉让即曹三才,字希文,号而两,曹履泰之孙。硖石人。曾做过湖州教授。著有《廉让堂诗集》和《廉让堂唱和集》。工于书法,也曾与一些文人学士组文会、结诗社,曾被査慎行称为“不羁之徒”。他写的诗很受当时著名诗人王士祯(渔洋)的赏识。当他自都返里时,一时名士都以诗送行,著名画家王石谷还特地画了《春明折柳图》送他。可见也是一代名流。台湾历史博物馆曾经举办过一个“历代紫砂瑰宝展览”,其中有一件天津市艺术馆珍藏的陈鸣远精制的天鸡紫砂酒壶,作于清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,被视为国宝。壶上刻的南北朝时文人庾信(子山)的诗句“柏叶随铭至,椒花逐颂来”,即出自于曹廉让的手笔。经专家对照故宫博物院所藏《王士祯放鹇图》后幅曹廉让的题跋,确定两者一致。这件紫砂壶最初曾藏吴骞处,吴骞在他的《阳羡名陶录》中就谈到:“予尝得鸣远天鸡壶一,细砂做紫棠色,上锓庾子山诗,为曹廉让先生手书”。壶身原有铭文,吴骞还在自己文集中收入亲自改写的铭文。

南京博物馆有陈鸣远另一件精心制作“东陵瓜壶”,上面题刻有“仿得东陵色,盛来雪乳香”等字句,经专家研究,也是曹廉让手书而由陈鸣远手制的,说明两人合作得很好。“天鸡壶”与“东陵瓜壶”也成了目前研究、鉴定陈鸣远作品的“标准器”。

吴骞说的“陈氏”,指他的好友、经学名家陈鳣(仲鱼),同为著名藏书家(一说为书法家陈奕禧,待考)。陈仲鱼也爱赏壶制壶,曾在他所著的《松砚斋随笔》里谈到:“客耕武原(海盐),见茗壶于倪氏‘六十四砚斋’,底有铭曰:‘一杯清茗,可沁诗脾。大彬’。……其制朴而雅,砂质温润,色如猪肝。其盖虽不能吸起全壶,然以手拨之,则不能动,始知天下无虚士也。既手摹其图,复系以诗。”喜爱之情,于此可见。

吴骞曾谈到:“尝见吾友陈君仲鱼藏茗壶一,底有‘砚北斋’三字。旁有项不损款(项不损名真,嘉兴人)。此殆文人偶尔寄兴所在。然壶制朴而雅,字法晋唐,虽时(大彬)李(仲芳)诸家何多让焉!”说这壶的做工不比大名家差,可见也是一件杰作。

还有马思赞,号寒中,袁花人。他的“道古楼”以收藏古代珍籍和法书名画既多又精而闻名。据写作《阳羡砂壶图考》的李景泰和张虹称:“陈鸣远至海宁,尝主其家为制壶。寒中又以方氏核桃墨与友人易时少山壶,固夙嗜茗壶者。”换句话说,制壶高手陈鸣远曾应邀来到海宁,住在马思赞家里,特地为他制壶。马思赞还把自己所珍藏的明代制墨名家方与鲁所手制的核桃形墨锭,跟一位朋友换一把时少山所制的壶,可见也是一位很喜欢紫砂壶的藏家。

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研究组所编的《中国科技史料选编》中,附有《阳羡(宜兴)壶艺年代系统表》中,“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”内,就有马思赞、杨中讷和曹廉让三人的名字,并且说明均“系雅流,与众工有别”。

在《国学论衡》(1934年第3期)中,载有谈溶所作《壶雅》一文,其中谈到:“明清名贤,雅尚茗饮,各延名手,为制砂壶。如……项子京(元汴)……杨耑木(中讷)、马寒中(思赞)、陈仲鱼(鳣)、陈曼生(鸿寿)、吴清卿(大澄)、张香涛(之洞)、端午桥(方)等,皆有制壶之雅事。”可见海宁在赏玩制作紫砂壶方面,也是“开风气之先”的地方。不知当时杨、马、陈这几位著名海宁乡贤所制的茗壶,至今是否尚有一二存世。

(选自陈伯良《海宁文史丛谈》,中国文史出版社,2011年12月,第216-218页)

电话:0573-89267512    地址:浙江省海宁市学林街60-62号(314400)    E-Mail:hnlib2007@163.com Copyright©2003-2025 hnlib.com 海宁市图书馆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