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《海宁州志稿卷八·名迹》(海宁旅台同乡影印民国十一年铅印本,1968年)载:
陈鳣重建智标塔碑
陈鳣重建智标塔碑(记)
凡天下名山胜境,有塔厥名,昉於孙吴,非特以资游观,抑亦以镇地势。视夫宫室台榭,其成之也较难,其传之也较久,传之既久,安保无不废之时,若废而复兴为尤难。海宁硖石东山之塔,建自东晋,初名八福,至宋时已圮。有常州僧智标来游,欲募修,适大旱。嘉郡太守命祈雨,甘霖随沛,众心欢悦,僧告以修塔之意,皆许诺,旋趺坐而逝。士民亟趋成之,其名曰智标塔。至今不称为八福者,重智标也。明嘉靖间为倭寇所毁,蜀僧瑞林(圆海)重修之。塔下得何首乌如斗,食之享大寿。明季又倾颓。直至清朝康熙三十四年(1695)黄湾僧宏通复修。雍正八年(1731)再修。乾隆五十四年(1789)忽遭祝融之厄,每欲兴而未果。嘉庆九年(1803)南通州僧无碍,易氏子,住嘉郡,募建文星、长生二桥告竣。维时,旱既太甚,因请於郡守,立愿祈祷,五日内果得雨。远近踊跃共庆,遂募捐重建斯塔。肇工於十二年(1807)冬,而落成於十六年(1811)之秋。人皆谓与智标之祈雨造塔,先后同揆,方其在郡祈雨也。
余与太守李公许斋本故交,适造署中。太守为余言无碍之朴诚可取,然终未尝相识。朅来寓硖,闻其又重建环秀桥,工亦垂成。而所谓新智标塔者,余不曾寓目。春夏之 交,始与曹问渠、李一徵、顾禹门偕往游焉。一日,无碍过紫薇讲舍,叩门请谒。手持《建塔缘起》,而告曰:“塔成逾年矣,尚未有记文勒石其於久远也。何徵敢固以请。”余观其状貌端严,被坏衲,履芒鞋,辞寡而色温。不觉耸然异之,益信太守之言不谬。当募建时,结茅塔下,日夜危坐,饭脱粟二餐,人与之言则对,否,则寂然不动。而布金者日益众,庀材度程,亦处之裕如,缘是大工易成。夫以历数千年旧迹而糜数千万缗钱,乃以一身任之。自非坚性定力,其孰能於此。工初竣,岁则大熟,三农有庆,穰穰满家。且也烝我髦士,已见抡元夺奎之兆,民生康乐,文运光昌。殆感而遂通者乎?间览《法苑珠林·敬塔篇》所载“感应缘二十一验”,大抵诞漫不经。安得如无碍之一瓢一笠,到处生涯,见废必兴,行所无事耶!是盖奇男子而隐於浮屠者,固非寻常僧徒借祸福因果空论,博取人财,创立寺院,所可同日语也。余嘉其意,不复以浮屠之说应之,直书其事如此。乃作颂曰:
两山夹川,岩岩者东。元气郁结,瑞霭葱茏。
峰顶观海,群水朝宗。八福一塔,高插云中。
维昔智标,因塔降雨。塔以僧名,流传千古。
维今无碍,功成接武。经始之时,甘霖亦溥。
官吏相庆,贾农欢然。归美是僧,造塔心虔。
朱提赤侧,纷集输捐。契刀五百,大布黄千。
乃度良材,大杧细桷。环立众工,面势审曲
或斧或锯,或削或斲。鼍梁上拱,绣栭遐瞩。
乃列崇阶,层复一层。搏埴陶瓬,操槾沸腾。
南窑北窑,宜兴长兴。由磊历録,筑之登登。
栏槛久灰,兹堪凭眺。翠耸丹流,玉辉金耀。
风铎丁当,铁轮缭绕。俯察仰视,各臻其妙。
擎天卓笔,文字之祥。高嶂然灯,祝岁丰穰。
大同全盛,物阜民康。海邦镇奠,亿年无疆。
嘉庆十有八年(1813),岁次癸酉夏五月
据《海昌观一百八十三卷》(1987年海宁图书馆据浙江图书馆原稿抄写本)卷四十一叶五十三、五十四载: